- 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4:28 点击次数:164
两人都是独臂将军,一位去世后,另一位哭得比失去亲兄弟还伤心
在新中国授予的开国将领中,一共有10位独臂将军,其中的两位更富有传奇色彩,那就是独臂上将贺炳炎和中将余秋里。
两人同一年参加红军,又都在贺老总手下成长为红军高级将领;
两人曾几度在一个师旅团担任军政一把手——贺炳炎断的是右胳膊,余秋里在战斗中失去的是左胳膊;
两人断胳膊时都是在没有基本医疗条件的情况下,被人用钢锯锯掉的,而且两人是在同一年失去胳膊的;
两人在同一师旅团一个当司令、一个当政委,是真正的“一把手”部队,曾威震日寇,名扬全军。
贺炳炎比余秋里大一岁,在打仗中是有名的“独臂孤胆英雄”,以打仗又猛又勇而闻名。
展开剩余79%余秋里则是有勇有谋的多数时候是政委身份,他与贺炳炎并肩战斗的岁月里,两人配合默契,战无不胜。
首次搭档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,余秋里时任红六师第十八团营总支书记,1935年6月,红二、六军团转向鄂西,在咸丰县包围了敌纵队司令兼四十师师长张振汉的部队。
在战斗中,余秋里所在的红六师第十八团不幸遭到敌人伏击,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,全团伤亡严重,当时全团营以上干部只有余秋里和曾其云没有受伤,随即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。
在危急关头,军团政委任弼时把贺炳炎叫到指挥所,让他接任红十八团团长,余秋里为政委,这是贺炳炎和余秋里的第一次搭档。
两人紧密配合,在围攻龙山县城的过程中,取得了板栗伏击战的重大胜利,活捉敌师长,为扫清长征障碍立下大功。
二次搭档。1939年1月,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。为配合主力对敌作战,120师师长贺老总命贺炳炎、余秋里率领由716团的3个连共304人组成的游击第3支队,开赴大清河以北的霸县、固安、新城、雄县一带开展敌后武装斗争。
贺老总给他们三项任务:一是开展游击战争;二是策应冀中主力部队;三是扩大第3支队。
300人的队伍如何站住脚跟,贺炳炎提出一个“三字经”——打胜仗。余秋里非常赞同,说:不打则已,打则必胜。
第3支队成立不到一星期,2月4日,一股日军进犯新城县东南50里的板家窝。
贺炳炎、余秋里率第3支队在此伏击敌人,从早上7时到下午5时,击退日军的4次猛烈冲锋。
黄昏前日军依仗其火力优势,发起了第5次冲锋,待敌人进至离阵地八九十米处时,第3支队步枪、手榴弹、掷弹筒一齐猛打,贺炳炎带头冲锋,与敌人肉搏,日寇抵挡不住,爬上汽车狼狈逃窜。
此战共毙伤包括一小队长在内的日军80余人。
首战板家窝告捷,再战封上村获胜,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也打出了第3支队的威风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所属地方游击武装慕名归顺,队伍迅速扩大,到了5月已经扩大到2个团2500多人,奉命改编为独立第3支队,贺炳炎、余秋里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。
他们率领这支队伍在莲子口、被板桥等地七战七捷,迅速发展到3个团5000多人,成为威震冀中的抗日队伍。
贺炳炎、余秋里在长期的战斗中,互相尊重,互相配合,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每逢战斗,两人总是并肩出现在战斗最激烈的位置,贺在左,余在右,宛若两尊铮铮铁塔。目睹着自己的首长指挥若定的风采,战士们浑身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。
贺老总曾经对“一把手”部队有个很好的说法:“贺炳炎和余秋里两人都是一只胳臂,刚来冀中时没有几个人,可是他们东一搞,西一搞,就搞出了一支队伍。这支队伍打得很硬嘛!敌人听见‘一把手’的队伍来了,离得老大远,就吓得溜掉了!”
解放后,贺炳炎留在大西南当成都军区司令员,余秋里则受命在东北指挥石油大军,虽然少了一起共事的机会,但是他们的友情历久弥新。
1960年,贺将军不幸英年早逝,余秋里闻悉噩耗后立即前去奔丧,那一天他恸哭了,比失去亲兄弟还要悲恸。而39年后,余秋里将军也因病在北京去世,享年85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